明明考过那么多试
为什么还是会焦虑?
01
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
在身体层面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头晕、出汗、尿频等;
在心理层面表现为:紧张感、烦躁、走神、失眠、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坐立不安等。
如果你出现以下表现,就要注意了:
考前容易睡不好,甚至失眠;
考试前容易发火,很难和人好好相处;
考前吃东西就会胃疼;
考试时总想要上厕所;
考试过程中会大脑空白,原本记得的知识点也会想不起来;
考试过程中出汗、心跳加速,甚至感到恶心想吐……
除了以上情绪、生理层面的表现外,考试焦虑还会有认知层面的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等。
通常,心理学认为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会产生考试焦虑:一是认为这个重要的任务可能会失败;二是怀疑这个失败不可避免。
另外,有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夸大一次考试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考出好的结果来通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意自己的成绩,认为它代表着一种反馈,一种结果。
正因为这样,结果的好坏反过来也会牵动和引导我们的情绪和动机,我们会因此开心或沮丧,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扭曲自己的期望和考试价值之间的联系。
而有趣的是,我们越是感到压力和紧张,大脑就越是喜欢去不断假设未来发生的最坏结果,自动脑补各种情绪,并且认为这些就是现实。
02
焦虑情绪无形存在于生活中
有人说:成年人的日常,就是一边焦虑一边生活。
疫情焦虑、居家焦虑、失业焦虑、复工焦虑……生活中似乎处处可见焦虑,人人都会焦虑。
而我们需要知道,焦虑并非焦虑症,它是一种情绪而非性格缺陷。
焦虑由生理、认知和行为三部分组成:
生理部分:即焦虑时的躯体感受,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冒汗、燥热、肠胃不适、尿频等;
认知部分:即焦虑时头脑中的想法,如事情马上要失控、一定会出现灾难化的结果等;
行为部分:即在焦虑过程中或焦虑后采取的应对方法,如坐立不安、拖延、回避等。
往往引发焦虑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相比于事件本身,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或赋予事件的意义。如面对新冠疫情,有些人认为做好必要的防护就够了,该复工复工,该上学上学;但有些人认为外面处处有病毒,即使“全副武装”也不敢在外面多待一会儿,回家反复消毒洗手,甚至拒绝出门。灾难化思维、回避和过度控制的应对方式是加重焦虑的主因。
焦虑的人常使用灾难化思维的认知方式,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或认为自己无力应对,如“考不上清华大学,我就完了”。这是一种“想象中的危险”,回避和过度控制是处理焦虑的两个常用手段。但过度使用回避和控制会使人们丧失现实检验自己想法的机会,无法确定危险是来源于想象还是现实,所以回避和控制的越多,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差。
03
应对焦虑的最优解
或许是学会与它相处
有的人一旦焦虑,就产生了拖延,越多任务,越无法开始,越焦虑;有的人一旦焦虑,就成为工作狂,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疯狂揽活;有的人一旦焦虑,就开始自暴自弃,沉迷游戏,暴饮暴食等;有的人一旦焦虑,就开始发脾气,身边的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应对焦虑最好的方式是活在当下,焦虑的时候,不妨做点“不动脑只动手”的事情。
焦虑情绪是由大脑发出的,当我们花时间在动手的事情上时,我们的大脑能得到适当的放松,对降低焦虑有明显的作用。
比如:
搞清洁,将房间、浴室、镜子都洗刷一次后,立马让你成就感爆棚;
做手工,木工、编织、乐高、咖啡、烘培、种植等;
做运动,跑步、踢球、跳舞、跳绳,一切你爱的运动都行;
或者,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那就好好服务一下自己,做个按摩,涂指甲油,做个面膜都是不错的选择。
试试这些事情
你的焦虑感会大大降低
先解决情绪
然后再来解决那些令我们焦虑的事情
焦虑并不可怕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认识焦虑,允许焦虑的存在
学习与焦虑相处
才能健康常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