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症
统计表明有10%的人天生五音不全,其中有4%的人是因为得了一种病——失乐症。
失乐症是一种音乐加工障碍,即无法辨认音高、节奏、力度或音色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感知自己或他人歌唱时是否走调、节奏是否一致等。
音高感知障碍是失乐症的主要表现,失乐症者不能对音高之间的半音变化作出反应,这是失乐症与正常音高加工能力的显著区别。失乐症本质上属于发展性音高加工障碍 ,即发展性失乐症。
一些音乐心理学家提出唱音的过程涉及“音高知觉、感觉运动转换、发声运动控制和记忆这四个加工阶段的假说。
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出现“五音不全”的情况。
唱音音准的控制能力虽然与听觉上的音准感相关,但并不能说明拥有音准感的人唱得就更准,因为人们唱音的过程包含许多环节,听觉感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具有绝对音感的音乐家也会出现唱歌走音的情况。
我们听到的自身音源主要是通过牙齿、骨的传导,而外界音源则是通过空气、水等传导到人的听觉神经,声音传导通路的不同与音准判断差异是否有关还亟待证明。
日本学者村尾中广把“五音不全”的原因分为七类:“五音不全”的环境遗传、童谣和音调稳定的社会化、歌唱教材不合适、发不出假声、不能让音调印象化、语言大脑和音乐大脑的联系障碍。
其中详细地分析了“五音不全”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之间的关系,唱歌的时候,曲谱的图像信息先传入视觉传导通路到达大脑,随后经右脑作用,将音调空间图像化。
而在传出通路中,人说话时,语言大脑支配耳朵和声带,但是乐音(钢琴的do re mi等)就变成由音乐大脑来支配了。因此,无法区分高低音的人,主要是因为耳和支配耳的大脑(主要指音乐大脑)的关系混乱而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的音调不准都是失乐症,如果你可以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唱歌跑调,证明你对音乐的感知没有问题,唱不准、唱不好可能与声带的控制或发声时气息不稳有关。
跑调的人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
失乐症患者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跑调而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跑调,他们无法辨认不同的节拍和韵律,即使一首歌听了好几百遍,这段旋律仍然是陌生的,因此当他们在唱歌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跑调。
就像色盲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乐症患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
习惯使用右手的人,语言功能区在左半脑,以占大脑表面三分之一的额叶为主,它主要和语言、运动、精神活动有关系。当大脑左半球额叶前部产生病变后,患者容易丧失部分或全部原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发声运动控制的障碍是常见的先天性“五音不全”的原因,控制声带的肌肉以及发出声音的能力也和其他人体运动系统功能一样,存在着个体差异。
科学家还通过MRI核磁共振发现一种被称为弓状束的神经纤维,它链接大脑中知觉和运动区域,如果这条链接受损,就会导致不能准确控制音准。
而失乐症患者的弓状束一般体积较小,纤维含量低,可能完全缺失或者变形。
从后天环境来说,外伤、药物等因素可能导致发生脑功能器质性病变,当大脑产生病变后,控制音乐、语言的区域失去正常工作能力,容易导致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原有的认知音符、歌唱节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
跑调的人能被纠正过来吗
跑调的小伙伴应该都被这样鼓励过:不用担心,只要能听出自己跑调,再把发声练好,最后选一首适合自己的歌,就不会跑调了。
这种说法背后的道理是:一个人如果能知道自己该唱什么音(感知功能),又把自己训练到了能唱出那个音(表达功能),且能记住整个旋律(记忆功能),那么他就不会跑调。
可惜研究表明,在人类中还有这样一小部分人,他们耳朵正常,音域宽广,记忆不差,然而还是跑调。这是因为,上述道理忽略了第四种认知功能,那就是对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这两种功能的协调。
就像知道篮筐在哪儿,也投得上去,可就是投不进的篮球队员——他们知道该唱什么,也唱得上去,可就是唱不对!
究竟有什么方法能解决唱歌跑调的问题呢? 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他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法。
视频来源CCTV1开讲啦
就如王院长所说,艺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拒绝任何人的欣赏,也不会因为你跑调而不允许你唱歌,所以即使唱歌跑调纠正不过来,也阻挡不了你对音乐的热爱。
来源:陕西科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