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出自先秦佚名的《芄兰》
译文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
注释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赏析此句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
完善
原文
佚名《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支:借作“枝”。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2-123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25-126
简析
《芄兰》是一首四言诗。此诗描写一个童子尽管佩戴着成人的服饰,而行为却仍幼稚无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与他人相处。全诗二章,每章六句。开篇即景起兴,不仅在于引起对“童子”佩饰的描写,还用“芄兰”的外露而不含蓄,隐寓童子的不成熟;诗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童子”外表的庄重掩饰不住内心的幼稚,其颤动的垂带就透视了全部的本质。这首诗使用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流露出姑娘“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6733篇诗文 ► 8601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苏轼《浣溪沙·渔父》
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孙膑兵法·奇正》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国语·晋语·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口说无凭,立据为证。
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醒世恒言·卷九》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列子·天瑞》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